我市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
2021年以來,我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,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發展理念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,以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,創新國土綠化推進機制,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,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努力實現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持續增長,讓鷹城的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,生態底色愈發亮麗。
去年,我市按照生態優先、發展率先的目標定位,在生態建設上提標準、提速度、上水平,全民動手、全社會植綠,通過山區生態林、森林城市綠化美化、農田防護林、廊道綠化等重點工程的實施,新造林12.24萬畝,占省定任務的141%;完成森林撫育34.6萬畝,順利通過省級驗收。
我市繼續推進國土綠化提質增速行動,堅持大綠化、大生態理念,山區平原一起動、城市鄉村齊推進。去年以來,我市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為目標,全面保護鄉村綠化成果,有序推動森林特色小鎮和森林鄉村建設項目深入實施,持續增加鄉村綠化總量、提升鄉村綠化美化質量,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。
截至目前,全市共創建國家森林城市1個、省級森林城市5個。創建森林鄉村300個、森林特色小鎮12個;省級森林特色小鎮2個,市級森林特色小鎮10個。
我市逐步加強困難宜林地造林,對偏遠地區和人畜較少的地區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,增加森林面積,并規劃建設水源涵養林、森林康養基地和森林旅游目的地,森林覆蓋率達80%以上。針對西北部山區和市區北部山地的礦產資源開采區,我市加大礦山修復和綜合治理力度,取得顯著成效。
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、美麗鄉村建設等,我市著力打造水美鄉村。寶豐縣、郟縣、魯山縣大力實施農村水系連通及綜合整治,水域岸線并治,集中連片推進,構建“來水能引、降水能蓄、瀝水能排、旱澇能調”的農村水網。
我市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,統籌推進藍天、碧水、凈土污染防治攻堅三大戰役,全面打造綠色生活空間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連年保持100%;7個國控斷面水質年均值好水(Ⅲ類或優于Ⅲ類)占比達到100%;兩個省控斷面水質年均值達標率100%。
去年以來,我市聚焦市委、市政府提出的打造黃淮流域生態建設示范區,著力構建“一屏三山、一帶五廊”生態發展格局的部署要求,推進林旅融合,大力發展林下經濟,持續提高林業經濟效益。全市林業總產值預計達到56.67億元,實現了“生態受保護,農民得實惠”的雙贏效果。
著力培育林下種植。我市在鞏固保護林業生態建設成果的同時,不斷探索林業多元化經營模式,逐步走出一條“以林為主、林下間作、立體開發、綜合經營”的新路子;把林下種植作為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途徑,積極推廣林菌、林藥、林菜、林糧等間作模式。目前,全市林下種植面積達19.39萬畝,年產值達4.57億元。
積極發展林下養殖。不與糧爭地,不與地爭肥,我市探索出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的另一種重要模式——林下養殖。我市主要發展林下養雞、養鴨、養鵝、養豬、養羊、養梅花鹿等,林下養殖面積達16.81萬畝,年產值達6303萬元。
做強林產品采集加工。在林產品采集加工方面,我市大力發展林下中草藥采集加工、林產調料香料采集加工等模式,林產品加工面積35.04萬畝,年產值達2億元。
呵護生態“顏值”,提升經濟“含綠量”,讓綠水青山“底色”更亮,金山銀山“成色”更足,在新時代新征程中,我市聚力生態環境鞏固提優,積極建設黃淮流域生態建設示范區,加快構建“一屏三山、一帶五廊”生態空間格局,打造綠線為網、綠帶貫穿、綠島為鄰、綠林圍城的綠色生態系統,書寫更高質量的綠色答卷。